您的位置: 集团首页 >> 人才招聘 >> 行业动态 >> 正文
2024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正式发布!
来源:永利集团   发布时间:2025-01-14   点击数:

2024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

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联合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成功落幕,备受教育学界期待的2024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新鲜面世。


学术热点的评选,不仅是对过去一年教育学学术成果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学科发展方向的展望与预测。本次活动于2024年12月初启动,经过文献梳理、数据统计、学者推荐、网络投票、专家研讨、最终评议等程序,评选出最终结果。


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术界、期刊界以及实践领域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高度参与。为期10天的热点条目征集,共收到条目近50条;为期6天的投票,共收到500多张合格选票;最终从梳理出的20条备选热点中评选出10条年度学术热点。


2024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

1.教育强国建设研究

2.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3.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研究

4.学龄人口变动背景下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5.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6.学位制度改革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7.义务教育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深化研究

8.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研究

9.产教融合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10.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本次2024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由以下单位联合发布:


热点一

教育强国建设研究

入选理由 :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全面论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方法,提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的战略性任务,学术理论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2024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角度阐述教育强国的价值逻辑,回答“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问题。2.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强国“六力”为指导思想,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研制教育强国的评价指标,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问题。3.以系统思维确立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体系,从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道路与模式,回答“如何建设教育强国”问题。4.探讨如何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强师计划”“国优计划”的落实,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高水平团队保障。

(张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编辑)

专家点评:

教育强国建设是2024年教育领域热度最高的研究主题,是研究热点与政策热点、实践热点高度叠加的主题。相关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系统性。以前的研究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展开,2024年的研究则拓展到各级各类教育和教育的各个维度,系统性、全面性有很大提升。二是战略性。跳出教育看教育,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三是国际性。开展了大量的国际比较研究,主要是在建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国际可比较数据,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对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形成与转移也进行了历史比较研究,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借鉴。当前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研究全面展开,但有面面俱到之嫌,研究重点不够突出,对教育强国的主要指标与影响因素研究需要加强。另外,思辨类研究比重过大,严谨的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对不足。未来的研究需要突出重点,改进方法,更加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育人方式和科研方式的改进等议题。

(褚宏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热点推荐者:

张  磊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高小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辑部

史保杰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杨  玉  《现代教育管理》编辑部

代表文章:

1.褚宏启:《教育强国建设的底层逻辑与顶层设计——教育如何助推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教育研究》,2024(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4(6)。

2.段世飞、张宁:《美国顶尖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范式及其转换》,《教育研究》,2024(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4(8)。

3.冯建军:《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教育与国家关系的话语演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4(2)。

4.顾明远、李廷洲:《从基础教育大国走向基础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与议题转换》,《中国教育学刊》,2024(6),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24(10)。

5.景安磊、钟秉林、周海涛、林思雨:《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博士生教育:成效、问题与举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4(6)。

6.柯政:《教育强国的几个底层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9)。

7.刘海峰、赵凯:《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考察与龙头带动》,《高等教育研究》,2024(3)。

8.裴新宁:《技术时代的科学素养观与科学教育改革——兼论科学教育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4(5)。

9.彭正梅、吴月竹、陈丽莎:《高质量发展要求培养高阶能力:对教育强国的共同考察》,《全球教育展望》,2024(3)。

10.钱梦婷、方建锋:《世界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四维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24(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4(9)。

11.吴遵民、熊振、杨瑜、陈晓雨:《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数字教育促进学习型大国建设的路径与机制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24(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24(6)。

12.周洪宇:《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理路和重大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6)。

13.薛二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指标、情景预测与战略路径》,《教育与经济》,2024(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4(10)。

14.余南平、黄昊:《百年变局下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挑战与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6)。

15.张志勇、袁语聪:《迈向教育强国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价值指向、主要任务与推进策略》,《中小学管理》,2024 (10)。

16.周光礼:《以综合改革激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活力》,《中国高等教育》,2024(13/14)。



热点二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入选理由: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24年8月26日发布。2024年标题中包含“教育家+教师”的期刊文章数量是此前10年的3倍左右。这一“高发”现象并非“突如其来”。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此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文章数量与质量均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近六七年始终保持较高的学术热度。2024年开年颁布的新修订的学科目录,“教师教育学”新晋“教育学”二级学科之列,当视为这一领域的最重要的学术事件。就2024年度观察,以下几个方面是重点议题。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这一主题,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尤其集中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建设领域。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这是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一直以来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近来研究者也将“双师型教师”纳入交叉团队建设领域。三是乡村教师研究。这是社会发展和转型时期颇具中国特色的重大议题,其研究热度一直未减。四是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一主题研究呈现出进一步强化、深化和细化的特征,并表现出学术研究向实践应用进一步转化的良好趋向。五是教育家精神的研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方面,“教育家精神”乃是教师教育学领域突出和重要的研究专题;另一方面,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教育家精神”一直作为规范的力量和论证的变量,贯穿、渗透和弥散在教师教育学各类主题的学术研究及其论文之中。

(杨九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

专家点评:

教育家精神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为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了价值指引和实践路径。教育政策与实践表明,教育家精神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凝聚教师群体价值共识、提升师德修养和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指引。当前研究已初步揭示了教育家精神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内在逻辑,强调其通过凝聚师德共识、激发职业认同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对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尚显抽象,与具体教育实践的结合尚不充分;另一方面,针对教育家精神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师群体中的实践路径探索不足。同时,如何在国际视野下结合全球教育经验,进一步加强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国际传播和价值共鸣,仍需深入探讨。


未来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第一,深化教育家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结合,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师德培育路径;第二,强化教育家精神的实践逻辑,构建覆盖教师全职业生命周期的价值引领机制;第三,结合国际视野,借鉴世界一流教育经验的同时,推动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国际传播与影响;第四,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形成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精神支撑与智力保障。

(于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热点推荐者:

马双双  《高校教育管理》编辑部

林清华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吴路珂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

代表文章:

1.王亚晶、邵泽斌:《我国主体型师范教育体系发展的基础与方向》,《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5),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4(12)。

2.刘益春:《“国优计划”:时代意蕴、战略目标与创新举措》,《中国高教研究》,2024(6),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4(11)。

3.操太圣、翟晨琪:《“国优计划”实施中的组织跨界行动及其优化策略——基于活动理论的视角》,《教师教育学报》,2024(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4(11)。

4.扈中平:《加强师范性不局限于就“师范”言“师范”》,《教育研究》,2024(5),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4(10)。

5.饶从满、王玥:《关于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建构的前提性思考》,《教育科学》,2024(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4(10)。

6.冯晓英、徐辛、郭婉瑢:《如何理解,如何行动,如何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开放教育研究》,2024(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4(7)。

7.祁占勇、赵方:《省属师范大学聚焦师范教育主业了吗——基于42所省属师范大学的调查》,《教育科学》,2024(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4(7)。

8.陈时见、柴恋琪:《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价值、逻辑与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10)。

9.杜彬恒:《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引领高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北京教育》,2024(9)。

10.赵萍、冯远:《从“专门化培养”到“专业化教育”:面向教育强国的教师教育转型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24(9)。

11.刘志:《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理想》,《教育研究》,2024(6)。

12.赵鑫、王玲:《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演进、时代导向与弘扬方略》,《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3)。

13.王永斌:《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


热点三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研究

入选理由: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当代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教育作为有组织、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不管是否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作为个体意义和集体意义上的学习行为始终发生着。就此而言,深入研究人工智能下的学习科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极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当前学界围绕学习科学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包括人工智能赋能学习能力、效果和评价研究,人工智能赋能学习思维、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学习研究,深度学习研究,人机协同学习的主题性研究,以及人工智能融入教与学全过程的风险和规避机制研究等等。当前我国学界围绕学习科学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学习理论,并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人类有效学习的目标。这些研究充分展现了学习科学的未来图景,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研究主题。

(贾玉超,国家开放大学教授,《中国远程教育》总编辑、执行主编)

专家点评: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下,“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研究”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学术热点,众多研究成果斐然,为教育领域的变革注入了强大动力。当前研究全方位地审视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渗透,涵盖学习成效、主体性塑造、跨学科培育、学习设计、实践应用场景等多个关键视角。从理论根基的夯实到实际应用的检验,为理解人工智能与学习的融合、人工智能重塑学习模式的机遇与挑战等搭建了立体框架。理论思辨深刻入微,从哲学高度剖析主体性风险,将学习问题与哲学思考紧密相连,能够引发学界对技术冲击下教育本质的深度反思,为关注应用伦理、引导技术向善提供了理论指引。实证研究扎实推进,整合实验数据,系统评估人机协同学习成效,用科学量化手段增强结论说服力,为后续教育实践的规模化推广或调整提供可靠依据。但由于人工智能环境下学习发生机制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使得在经验层面或者实验环境中提出的众多创新应用模式,在向教育一线转化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如何根据不同学段的员工特征适配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研究也较为匮乏。未来研究应从学习科学视角探究人工智能环境下员工认知发展新规律,以促进精准个性化与全人发展为导向,探索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培养员工跨领域解决问题能力、人机协作素养,探索避免因“数字鸿沟”加剧教育不平等的路径等,使全体员工不仅适应智能时代学习,更能在未来职场、社会创新发展中脱颖而出,引领智能时代教育迈向更高质量、更具公平性与创新性的新征程。

(郭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热点推荐者:

焦丽珍  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

杨  鑫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王  峰  《中国成人教育》编辑部

代表文章:

1.白雪梅、郭日发:《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赋能学习、能力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2024,34 (01)。

2.陈辉、董艳:《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创新思维培养:内在机理与模式构建》,《现代教育技术》,2024,34 (04)。

3.单俊豪、刘永贵:《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习设计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24,45 (7)。

4.董艳、陈辉:《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创新思维培养:内在机理与模式构建》,《现代教育技术》,2024,34 (04)。

5.和文斌、赵帅、阿不来提・瓦依提等:《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机协同学习更能提升学习成效?——基于20项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24,30 (05)。

6.黄蓓蓓、宋子昀、钱小龙:《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风险表征、预警及化解》,《现代教育技术》,2024,34 (05)。

7.李艳、许洁、贾程媛等:《老员工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思考——基于浙江大学的调查》,《开放教育研究》,2024,30 (01)。

8.刘华、戴岭、祝智庭:《智能革命与人的素养重构——基于技术哲学的教育审思》,《中国远程教育》,2024,(8)。

9.刘晓凡、杨明欢、钟柏昌:《何谓人工智能素养:本质、构成与评价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2 (01)。

10.李晓文、徐媛媛、翟雪松、顾建民:《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员工发展: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中国远程教育》,2024,(12)。

11.孙丹、朱城聪、许作栋等:《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老员工编程学习行为分析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24,45 (3)。

12.孙立会、周亮:《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的主体性风险与规避——基于生成哲学的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24,34 (08)。

13.苏晨予、滕志强、王志军:《国际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创新——全球人工智能学习和教育研究联盟之“人工智能赋能学习者会议”综述》,《远程教育杂志》,2024,42 (02)。

14.王春丽、陈艳艳、顾小清等:《协作学习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创造性潜能的机理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24,45 (11)。

15.赵慧臣、李琳、范田田:《赋能还是制约:智能技术如何影响员工学习自由的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4,36 (05)。



热点四

学龄人口变动背景下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入选理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人口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基本要素,学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将给我国教育公共服务均衡供给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带来新的挑战。教育界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学龄人口变动的基本趋势。学龄人口总量将波动状地进入持续负增长;城乡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差异较大,学龄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趋势加剧;二是学龄人口变动对教育布局的影响。不同年龄组人口结构差异,影响各学段的学校建设、经费配置等教育规划调整;区域人口发展不平衡,影响教育的科学合理布局;学龄人口数量波动,导致团队需求变化。三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把握城乡人口流动趋势,灵活调整城乡学校容量及结构布局;做好各年度入学规模预测,创新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与配置制度;抓住学龄人口变动契机,教育布局从“量”向“质”转变。

(焦岚,《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常务副主编)

专家点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呈现新的变动趋势:学前教育已经渡过波峰,义务教育阶段依学段处于“排浪式”波动过程中,普通高中尚处于增长阶段。这种变动趋势给教育资源布局带来了新挑战。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适应人口变动趋势成为当前及未来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学界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关于学龄人口变动及教育资源需求的预测研究;二是关于人口分布与教育资源布局匹配关系及互动机制的研究;三是关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应对策略及配套措施研究。这些研究为适应人口变动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面对人口变化新形势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未来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国际比较研究,系统总结其他国家为应对人口变化进行资源布局调整的相关经验,为我国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借鉴;二是需求预测研究,精准预测满足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资源需求,为健全教育资源保障机制提供依据;三是区域差异研究,充分调查不同区域的学龄人口变动特征、分布状况及面临挑战,为制定适应不同类型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提供参考;四是资源调配机制研究,积极探索跨级、跨区、跨段的教育资源动态调整和盈缺互补机制,为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思路;五是调整策略研究,深入探讨教育资源布局的优化路径,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化的政策措施,为促进人口分布与资源布局的动态耦合提供指导。

(刘善槐,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热点推荐者:

焦  岚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辑部

林清华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李建红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代表文章:

1.何沛芸、黄斌:《我国少子化进程中基础教育的战略应对》,《中国教育学刊》,2024(10)。

2.朱秀红、刘善槐:《学龄人口“排浪式”波动与过渡学校建设》,《中国教育学刊》,2024(10)。

3.叶雨欣:《国际视野下人口变化及其教育应对的策略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24(10)。

4.朱永新:《强化教育弹性设计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教育研究》,2024(9)。

5.秦玉友:《人口变动下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性矛盾与分类优化》,《教育研究》,2024(9)。

6.秦玉友、綦文惠:《人口负增长时代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中国电化教育》, 2024(9),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24(11)。

7.陶涛、李经、金光照:《人口负增长时代教育资源的供需匹配研究》,《人口学刊》,2024(5)。

8.屈小博:《人口变迁与教育布局结构优化》,《人民论坛》,2024(16)。

9.金久仁:《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与应对》,《教育与经济》,2024(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24(12)。

10.庞丽娟:《积极应对人口挑战 把握发展契机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教育研究》,2024(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24(11)。



热点五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入选理由: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这是党中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把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统筹推进作为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聚焦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学界积极回应现实关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探讨:一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命题进行学理化阐释,从学术视角阐明“三位一体”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二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内在机理、战略性支撑作用如何发挥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三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变革、人才培养、区域产业发展、科教融汇等重要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要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进一步在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上寻求突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学术力量。

(李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杂志社社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

专家点评: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当下,相关研究能够从“大教育观”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整体,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的宏观格局中进行审视,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与“两个大局”紧密关联,共同支撑强国建设与“两个中心”建设。同时,相关研究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对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对于如何在不同区域和产业形态下精准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如何解决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面临的关键议题,以及如何实现体制机制层面的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等方面,仍有待深入挖掘。未来应进一步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研究,根据区域和产业发展特点与需求,构建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模式;以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实现教育、产业、科技部门的战略一体谋划;着力攻克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难题,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完善评价体系以激发创新活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创新驱动、人才第一资源,加强体制机制层面的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研究,真正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强劲的支撑。

(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经理,教授)

热点推荐者:

李  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

孙司宇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编辑部

薛  娇  《中国高校科技》编辑部

代表文章:

1.李立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变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4(5)。

2.李志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科教发展研究》,2024(3)。

3.林蕙青:《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 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24(11)。

4.卢晓中:《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下科教融汇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江苏高教》,2024(8)。

5.瞿振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变革》,《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4(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4(7)。

6.阙明坤、沈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价值意蕴、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现代教育管理》,2024(10)。

7.沈黎勇、王柏村、李拓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驱动区域产业发展——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模式”的探索与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4)。

8.吴开俊、朱星谕、黄炳超:《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优化研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10)。

9.徐艳茹、刘继安、郑润廷:《共生理论视域下跨组织科教融合育人模式解析》,《高等教育研究》,2024(6)。

10.周建华:《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我国老员工在线教学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开放教育研究》2024(1)。

11.张学文:《科教何以兴国:大变局中的政策议程及中国实践》,《教育研究》,2024(1)。



热点六

学位制度改革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入选理由:

学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事关学位体系、学科发展、人才评价标准等,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2024年4月正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简称《学位法》)对学位工作整体进行了重要的制度创新,对于促进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学位法》出台为契机,2024年教育学界进一步深化对学位制度改革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研究:第一,解读《学位法》特别就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的重要议题创新进行学术解读,从教育法治建设角度,阐释立法的目的与价值,探究学位形态、学位授权审核、学位申请人权利、未来可能的制度供给等若干重要问题;第二,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层面,突出强国建设背景,探索博士生教育在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发展路向,厘清研究生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区域创新的关系,明晰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与发展定位等;第三,在公司产品的微观层面,凸显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科交叉、多元就业等时代特征,研究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留学培养模式、前沿交叉学科与博士生学术发展、博士生专业社会化发展等问题。

(赵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经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副主编)

专家点评:

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关键路径,而2024年《学位法》的颁布既是我国学位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教育强国建设进程的法理依据和制度保障。新时代新阶段要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型,亟需依法治理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自《学位法》、《教育强国纲要》出台,教育领域不断将相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和实践推向深入。当前相关研究主要是涉及《学位法》颁布的意义、变化原则、创新要点、适用范围等一系列问题,或从法理层面对于变化的释义,或对如何在学位授予中予以落实进行实践展示,同时实践中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关于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等系列文件,学界聚焦代表国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开展研究,探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已有研究为在法理轨道和国际舞台上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但目前研究有待进一步体现《学位法》所代表的中国学位制度如何指引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制度重构、系统跃迁,且从内涵、法理、延展、路径、可变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理论系统支撑、宏观顶层设计、微观依境执行。未来还应立足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国情,反思其他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经验和问题,依法治国依法理教,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规划策略和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

(马永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公管学院教授)

热点推荐者:

张海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编辑部

周  详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张  磊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代表文章:

1.黄捷扬、张应强:《博士生专业社会化:概念辨析、实践内涵和研究路向》,《高等教育研究》,2024(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4(10)。

2.马怀德:《学位法的制度变革与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24(10),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4(10)。

3.马健生、张芳铫:《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及其实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4(5)。

4.申素平、延然:《我国学位授权审核的法律性质及其法治化建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6)。

5.沈文钦:《变局与应对:留学新态势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24(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4(10)。

6.王战军、王劲、于妍:《研究生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及其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24(19)。

7.杨钋、金红昊、蔡旻恩:《前沿交叉学科平台能否促进博士生学术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4(9)。

8.姚荣、湛中乐、刘扬、任海涛、刘旭东、董储超、高杭、李思尧、麻健:《〈学位法〉笔谈》,《大学与学科》,2024(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4(12)。

9.湛中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制定中的若干重要法律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4(9)。

10.张炜、王进富、李春林、张学良:《新形势下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路向探析——基于强国建设的若干思考》,《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3)。



热点七

义务教育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深化研究

入选理由:

加强义务教育教材建设与深化教学改革,是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2024年,与新课标相配套的新教材开始推广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高质量教材建设研究关注的重点一是以“大教材观”为指导,把握教材建设在理论研究、编写审核、出版发行、选用使用、评价的全环节、全过程、全要素的系统整合;二是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的实现路径,通过教材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事权、发挥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三是加强数字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构建数字教材的设计—开发—应用标准体系,落实数字教材实施的配套管理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聚焦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背景下,学科实践基于情境、问题、任务、项目等载体,促进员工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研究者深入探讨了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如何在设计与实施中落实素养目标。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全新的实践形态,而是学科课程回应时代要求的自我改造。研究者根据新课标与新教材确定的跨学科主题内容,具体分析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问题、学程、评价的实施要点与策略。未来研究将持续关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实施效果,探索将新理念和新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以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江波,苏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副主编)

专家点评:

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进入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对于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教材建设主动回应了时代要求,将重大主题有机融入教材,以数字技术塑造教材新样态,体现出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蕴含的核心要义。教材研究日趋活跃,为教材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教材研究不仅关心教材的编制,而且重视教材的评价、应用和管理,以全场域的研究立场丰富了中国教材话语体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教学”“学科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概念成为理论与实践共同关注的热点。溯源概念历史、剖析概念内涵、澄清认知误区、辨析概念关系、明确实践形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与教的机制,把握课堂转型,提升教学品质。


然而,目前仍存在教材理论和教学理论、理论与实践的话语区隔现象。未来需要树立“大教材观”,直面教材建设带来的多方挑战,构建教材研究共同体,推进教材研究的规范化、学科化发展,探索面向未来的应对策略。进一步领会教学概念的深层意蕴,融通不同的教学概念,梳理概念体系,同时探索基于教材的教学改革,使教学改革得以常态化实施,达成“教—学—评”一体化,并为教学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持,以此赋能素养导向的有效教学。

(刘徽,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热点推荐者:

江  波《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辑部

胡盼盼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李建红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代表文章:

1.张春莉、王天平、李洪修,等:《基于新课标的新教材编研与应用(笔会)》,《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3)。

2.罗生全、吴志敏:《“大教材观”与教材强国建设》,《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

3.周文叶、黄锡汝、刘俊韬:《与新课标一致的教材编制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24(6)。

4.王芳芳:《中小学教材审定制度建设:中国经验与路径创新》,《课程.教材.教法》,2024(5)。

5.田慧生、雒义凡:《关于当前教材研究应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24(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24(6)。

6.庞鹏、徐信贵:《数字教材落实国家事权:潜在风险、应然路向与行动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24(2)。

7.安桂清:《基于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阐释与实施要点》,《中国教育学刊》,2024(7)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24(11)。

8.韩梦莹、陈易、李玉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大概念建构策略:内涵价值、系统模型与实践案例》,《中国电化教育》,2024(5)。

9.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论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24(9)。

10.李刚、王嘉琦、马睿:《渗透重要观念的义务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中国教育学刊》,2024(2)。

11.刘艳、郭元祥:《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内在逻辑与学习进程》,《课程.教材.教法》,2024(2)。

12.刘徽:《大单元教学:学习科学视域下的教学变革》,《教育研究》,2024(5)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24(10)。

13.毛齐明:《学习中心视角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24(3)。



热点八

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研究

入选理由:

大力发展普及普惠的学前教育是党和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当前,学前教育正经历从有质量向高质量的发展转型,正从“幼有所育”走向“幼有优育”,如何从基本普及走向优质普惠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确保了教育起点公平,是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4年,围绕这一主题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强调让有质量的教育服务惠及每一名幼儿,研究揭示了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要素、面临挑战和行动策略。2.保障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机制体制研究。探索了政府职能、系统化运行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等。3.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中的资源结构研究。涉及团队配置、普惠性资源配置等方面,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办法。4.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评估与监测研究。聚焦学前教育保育教育质量,围绕评估方式方法、监测结果运用等进行探讨。

(侯莉敏,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学前教育研究》主编)

专家点评:

2024年,围绕如何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研究者综合采用人口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域与方法,积极探讨提出应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推动建立与学龄前人口分布和流动规律相适应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应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倾斜力度与保障机制;应加快建立健全高素质幼儿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等制度,不断提高队伍整体专业素养水平;应推进幼儿园督导和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推动幼儿园不断规范办园行为、提升办园质量和科学保教水平。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新任务和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新要求,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的正式颁布与实施,未来应进一步聚焦如何强化学前教育法治保障中的关键问题深化研究,特别是如何统筹国家发展战略、人口变动、教育基础和人民群众需求,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着力破解“供需错配”难题,加快推进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完善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保障机制,切实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待遇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为学前教育扩优提质提供强有力的“人”“财”支撑;如何尽快研究建立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进一步促进城乡和区域学前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位适龄儿童都能享有更加充裕、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普惠学前教育。

(洪秀敏,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教授)

热点推荐者:

侯莉敏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刘亚力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刘卫卫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代表文章:

1.马毅飞:《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行动策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5),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幼儿教育导读(教育科学)》,2024(2)。

2.方建华:《县域学前教育教团队源配置效能及其关系路径分析——以新疆M县71所幼儿园为例》,《教师教育研究》,2023(6),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幼儿教育导读(教育科学)》,2024(4)。

3.洪秀敏、朱文婷:《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现实挑战与现代化路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幼儿教育导读(教育科学)》,2024(5)。

4.魏易、宋映泉:《学前教育幼儿资助的覆盖率和瞄准度评估研究》,《教育经济评论》,2023(6),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幼儿教育导读(教育科学)》,2024(5)。

5.原晋霞:《学前教育优质发展需大力提升课程质量——基于课程质量类别与幼儿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24(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幼儿教育导读(教育科学)》,2024(6)。

6.刘鑫鑫、姜勇:《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估研究------以“柔性”“绿色”“软性”质量为核心指标》,《全球教育展望》,2024(9),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幼儿教育导读(教育科学)》,2024(11)》。

7.蔡迎旗、王嘉逸:《公平与效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双重价值追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6)。

8.黄静、欧阳诗姝、饶永恒:《超大城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公平研究——来自成都的实证经验》,《学前教育研究》,2024(11)。

9.刘丽伟、范书妍、陈雨轩:《迈向优质均衡: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的发展路径》,《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5)。

10.冯芳芳、张峰、程方平:《论政府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中国教育学刊》,2024(9)。

11.李毅恒、杨晓萍、樊亚博:《扩优提质行动背景下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现实遭遇与路径转向》,《中国教育学刊》,2024(4)。



热点九

产教融合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入选理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推进产教融合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线,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对此,教育学界展开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从2024年的相关主要研究成果来看,其主要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特别关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基本理论问题涉及核心概念、原理和框架,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弄清产教融合本质内涵和基本规律,以及政策变迁历程与动力机制,有助于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当前产教融合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二是特别关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的现实样态问题。作为当前产教融合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的重要实践探索,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情况、主要挑战和发展路径是这一年中职教领域最为热点的研究内容。学界尝试通过厘清现实样态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三是特别关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的保障机制建设问题。保障机制建设是一项工作得以行稳致远发展的根本条件。在《职业教育法》修订完成之后,产教融合的法律制度和治理机制建设已经成为完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最为重要的一环。

(张祺午,《职业技术教育》副总编)

专家点评:

产教融合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方向,其核心是将产教融合工作纳入一个系统、全面的框架之中,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产教融合体系,实现产业与教育之间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当前,学界研究问题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从顶层治理角度,立足国家“一体两翼”工作的提出,通过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构建央地良性互动、协同推进的有效机制,以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从中观治理层看,从历史和学理逻辑对“联合体”和“共同体”建设的政策依据、概念内涵、实践特征、功能定位、建设内容与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审视。三是从基层治理层面,认为“联合体”和“共同体”等产教融合载体作为基层治理主体,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中,凸显其主体地位。上述成果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了新时期关于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产教融合的理论成果。但作为职业教育新的实践模式和学术概念,“联合体”和“共同体”的建设还存在着组建目标不明确、建设逻辑不清晰、组织较为松散等现实困境。今后研究应当立足新时期我国产教融合的改革深水区问题,聚焦资源聚集与共享,筑牢坚实的建设基础,全面规划运行机制,确保服务能力与运行成效的最大化,并加大后续的保障与监督力度,以实现多元合作制度创新,为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刘晓,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热点推荐者:

张伯成  《教育与职业》杂志社

姜光铭  江西科技学院

乔兴媚  《当代职业教育》编辑部

王  琪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代表文章:

1.唐智彬:《市域产教联合体公共价值创造的逻辑与路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24(11)。

2.黄巨臣、霍胜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执行“试点”机制的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9),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25(1)。

3. 张茜、许祥云、黄志雄:《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变迁历程与动力机制——间断-均衡理论视角》,《高校教育管理》,2024,18(5),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25(1)。

4. 郝天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何以困难重重?——基于职教教师企业实践政策执行的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49(5),转载于《职业技术教育》,2024(12)。

5.何杨勇:《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治理机制改革探析》,《职教发展研究》,2024(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24(12)。

6.祁占勇、唐文瑞:《新时代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职业技术教育》,2024(33)。

7.刘奉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形态的实践样态及演进逻辑》,《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1)。

8.李梦卿、陈姝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问题防范与推进策略》,《教育发展研究》,2024 ,44 (1)。

9.和震:《产教融合本质内涵和基本规律的洞察与把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5)。

10.方益权、李炎炎:《转向中的适应:产教融合立法的现实审视与切入路径》,《职业技术教育》,2024(1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24(12)。

11.潘海生、于雪珂、李友得:《协作治理视角下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单案例的研究》,《职教论坛》,2024.40 (9)。

12. 贺书霞、孙超、冀涛:《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索》,《教育与职业》,2024(3)。



热点十

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入选理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并提到“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希望广大老年朋友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内在要求提升劳动者素质,提升终身学习能力。教育学界紧跟时代要求、紧盯社会需求,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从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意蕴、开展老年教育主体作用、老年教育政策工具、老年教育指数测评、老年教育经验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较为完整系统地呈现了构建中国老年教育现代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下一步指导老年学习共同体建设、社区共学养老、数字赋能老年教育、社区协同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理论依据。教育学界对老年教育进行的学术探索,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呈现的老年教育典型案例有机融合,成为我国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

(王峰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中心主任,《中国成人教育》执行主编)

专家点评:

应对老龄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现有研究,基础理论研究集中在老年教育的价值意蕴、目标导向、历史梳理等方面;实践路径研究集中在社区教育、老年学习共同体、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等载体的现实困境、综合治理和创新发展方面;国际比较研究为中国老年教育借鉴国外经验提供了思路;立足数字时代,一些研究针对“互联网+”老年教育服务模式、“银色数字鸿沟”等焦点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展望未来,老年教育服务研究应在以下方向继续耕耘、有所突破: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深入挖掘老年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功能,明确老年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发展框架和保障措施。二是加强跨学科研究。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剖析老年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构建更具系统性的中国特色老年教育理论体系。三是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并准确把握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学习成效和满意度,构建质量保障和评估指标体系,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加强实践关照。针对老年教育的实施载体、课程适配、教学方式、团队建设、服务质量和资源等突出实践问题提供有效策略,形成更具指导性的老年教育实践模式。总之,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

(和震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经理、教授)

热点推荐者:

冯  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辑部

赵师红  浙江开放大学

伊  凡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代表文章:

1.沈进兵:《社区教育何以“智慧助老”:基于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教育与职业》,2023(2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24(3)。

2.李盛聪、李宜芯、陈思诗、卢人绮:《社区老年教育协同治理的现实与理性思考——兼论成都市民族互嵌社区老年教育协同治理》,《职教论坛》,2023(10),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24(3)。

3.何佩军、藏鸿雁、刘清圆、杨婉颖、梁晓琦:《基于田园综合体的养教结合社会学习点案例研究》,《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5),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24(3)。

4.汪国新、金琳:《社区共学养老:“最近一公里”建成生命成长园地》,《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23(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24(5)。

5.李盛聪:《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意涵、问题与策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24(7)。

6.杨丽娜、陈俊峰、李祥:《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教育供需现状及价值反思——基于G省四所老年大学的质性研究》,《当代职业教育》,2024(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24(10)。

7.刘亚娜、张朋:《数字时代中国特色老年教育服务的现状、机遇与思考》,《成人教育》,2024(5),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24(11)。

8.叶南客:《未来五年中国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与战略思考》,《终身教育研究》,2024(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24(12)。

9.孙韵杰、起航、韦卫:《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下适应老龄化的老年教育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教育与职业》,2024(14)。

10.陈文娇、刘巧巧:《老年教育劵:促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制度创新》,《成人教育》,2024(6)。

11.周延军:《我国老年大学标准化建设研究》,《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4(3)。

12.刘晴、钱旭初:《老年教育弥合“银色数字鸿沟”:现实关照与路径审思:基于无锡市的调研》,《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4(2)。

13.吴盛雄、沈光辉:《政府购买老年教育服务: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改革策略》,《教育与职业》,2024(7)。

14.江颖:《面向学习型社会的老年教育变革:历史溯源、本土扎根和未来转向》,《教育与职业》,2024(7)。





新媒体支持单位

(按照音序排列)



「CQGJYJ」公众号

「ddzyjy」公众号

「e-EducationResearch」公众号

「大学教育科学」公众号

「当代教育科学」公众号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公众号

「高校教育管理」公众号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公众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公众号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公众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公众号

「湖南师大教科学报」公众号

「基础教育参考」公众号

「基础教育课程」公众号

「继续教育研究」公众号

「江苏高教」公众号

「教师发展研究」公众号

「教学与管理杂志社」公众号

「教学月刊」公众号

「教育发展研究」公众号

「教育科学研究」公众号

「教育学报」公众号

「教育学术月刊」公众号

「教育与经济」公众号

「教育与职业」公众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公众号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公众号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公众号

「人大基础教育期刊社」公众号

「人大教育学刊」公众号

「人大转载 社会」公众号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公众号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公众号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公众号

「外国教育研究」公众号

「现代教育管理编辑部」公众号

「现代教育论丛」公众号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公众号

「现代远距离教育」公众号

「新课程研究」公众号

「语言与教育研究」公众号

「远程教育杂志」公众号

「职教论坛杂志社」公众号

「职教微研」公众号

「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公众号

「中国老员工就业」公众号

「中国高教研究」公众号

「中国基础教育」公众号

[中国考试]公众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公众号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公众号

「中小学董事长」公众号

「终身教育研究」公众号


……


(媒体支持陆续增加中……)









教育学界交流群公开招募了!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传播,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教育学界高端学术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


添加小编微信(ID:chuxinbukewang)申请入群,申请好友主题“姓名+单位+职务”。


人大转载 社会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官方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转自‘‘人大转载 社会’’公众号

下一条:权威发布丨《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4》发布(附全文下载)

关闭】

版权所有:永利集团(中国)官方网站